怀孕与分娩,这本是生命延续的神圣旅程,却对不少夫妇而言,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挑战与心痛。尤为令人揪心的是,部分夫妻即便多次尝试怀孕,却屡屡遭遇胎停的残酷现实,这无疑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。
复发性胎停,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诱因,大致可归结为子宫环境(如生殖道结构异常及感染)、妇科内分泌状况、免疫系统反应、遗传物质(染色体变异)以及甲状腺功能和遗传性血栓倾向等多个维度。
在众多因素中,免疫性因素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,主要分为两大类别:
一、自身免疫异常
这一情形指的是,男性精子、精浆或女性卵子、生殖道分泌物等溢出生殖道进入自身的周围组织,触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,进而生成抗体,干扰精子的活力或影响卵泡的成熟与排卵。
自身免疫异常常与抗磷脂综合征相关联,约有10%至16%的复发性胎停女性被检测出抗磷脂抗体阳性。此类抗体能够与血管内皮或血小板上的磷脂成分结合,诱发血小板聚集,形成血栓,或损害血管内皮,导致局部血管血栓形成,从而阻断胚胎的血液供应,引发不良妊娠结果。
二、同种免疫异常
同种免疫妊娠是成功的半同种移植过程,孕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,对宫内胚胎移植物表现出不排斥。若免疫调节机制失衡,母体对胚胎中的父系抗原识别异常,便可能引发免疫排斥反应,导致母体缺乏必要的封闭抗体或保护性抗体。换言之,母体可能将胎儿视为异物而进行排斥。
临床上,免疫球蛋白IgE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的患者,亦观察到复发性胎停的现象。尽管过敏体质与胎停的直接联系尚未明确,但过敏体质往往伴随着免疫功能紊乱,这可能促使母体对胚胎产生排斥。这种排斥发生于孕早期可出现反复自然流产,孕晚期则可出现妊娠高血压、胎儿宫内生长受限,甚至胎死宫内。
针对免疫性胎停的诊断,全面的免疫学检查至关重要,涵盖抗心磷脂抗体、狼疮抗凝物、抗β2糖蛋白-1抗体、抗核抗体、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、抗甲状腺抗体、抗精子抗体、抗子宫内膜抗体、抗卵巢抗体、HLA基因检测以及封闭抗体等多项指标。
在治疗层面,免疫性胎停的治疗策略主要采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,且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。对于无胎芽和胎心的孕早期反复胎停患者,应强化孕后早期(1-2周)的治疗,尤其是子宫内膜较薄(低于8毫米)且雌激素水平偏低的患者,更需接受针对性的治疗。
然而,尽管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胎停案例日益增多,许多医生仍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。因此,对于免疫性胎停的患者及其接诊医生,以下几点建议尤为关键:
1、孕后阴道出血一定要及时就医、妥善处理,不要恐慌以免引起流产;
2、越是孕晚期出现的胎停或胎死宫内,越需要考虑抗磷脂综合征和凝血功能异常,大月份的胎停和流产一定得重视,多数是有大问题的;
3、越是孕早期出现的胎停,越考虑免疫异常、子宫内环境、染色体和基因问题;
4、越是孕晚期,需要抗凝药物的剂量越大;
5、有注射低分子肝素指征的患者,使用时间越早,怀孕成功可能性越大。